在利物浦,在切斯特,在伦敦,可以到处感受到时尚进步与保守并存。大街上,那种面向全球的开放的气息扑面而来,新技术,时髦女郎;同时,古典的建筑到处耸立,并保存极其完好,博物馆,王室的宫殿,贵族的城堡,大教堂,绅士的意识,贵族,都似乎在坚守着一种生活方式,其实是在坚守其中的一种积淀下来的道德价值,一种秩序。首先是在古城切斯特强烈感受到这些。然后在伦敦,在那里,现代化高楼的建设冲动受到了很好的抑制,看不到纽约上海那般的高楼林立。
英国不缺少革命、进步的冲动,从机器革命的历史和之前的阶级革命历史中,都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革命的追求。我们访问的嘉德中学也证明这一点,属于一所技术学校,已有近400年历史,早在400年前就重技术追实利了,而技术的本性往往是最活跃最开放最革命的。因此,英国曾经长期保持世界第一,而至今,还是能够一直保持着在世界中的基本领先地位。在开拓进步的同时,英国又处处保守,我觉得应该是“坚守”,坚守古典,正是这种坚守秉性,保证了在社会革命大踏步前进中不迷失方向,在技术、物质大变革中不失去在古典中积淀着的道德、精神、秩序,保证自己在巨大危险面前有勇气抵抗、有勇气胜利。最强烈的一次表现就是,当纳粹不可一世横扫欧洲时,美国人隔着大样没有来,苏联人几乎是德国的同谋,只有隔着英吉利海峡的孤独的英伦不列颠在坚守,如吹不灭的灯,“伦敦大空袭”,英国也丝毫没有胆怯,丘吉尔通过BBC向世界发出怒吼:“在海上、陆地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人类黑暗悲惨的罪恶史上所从未有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无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没有胜利,……就没有促使人类朝着自己目标奋勇前进这一世代相因的强烈欲望和动力。”“让我们一起向前!”坚守,坚持,孤独,狮子般的孤独。这大概是英国的一种精神。
英国人,是开拓、变通、革命的;英国人,又是保守、坚守、道德的。英国将这两者平衡得很成功。英国是进步与坚守。
从不列颠岛往欧洲大陆注目,大概容易产生局外的感觉,容易形成更客观的思维方式,对社会的理解、采取的立场会比较平正温和,所以会保守。
(法国人习性浪漫,对社会立场往往比较激进,社会思想就特别活跃、新潮。但容易理想化空想主义甚至极端主义;德国,哲学哲思发达,心理学发达,思辩。但是如果以此付之以社会变革方案,往往也是走极端。)
英、法、德,可以说代表着近代以来的精神源头,美国是延续,没有自己的东西。中国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近代精神。从这个角度讲,近代以来中国没有大家,因为没有自己的精神,只有对西方的抄袭。近代以来的一些中西兼通的大师,其实没有创造出中国自己的近代精神。因为不可能。至于古代的中国,早就过去了,从中要新生出独特的新文化,那是一相情愿。
#日志日期:2005-8-24 星期三(Wednesday) 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